食不果腹: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食不果腹: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食不果腹”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里的“疏食”指的是粗糙的食物,意在表达即使生活条件简陋,也能自得其乐。然而,“食不果腹”则是指连粗食都无法满足,生活极为贫困。
意思
“食不果腹”直译为“吃的食物不足以填满肚子”,引申为生活极度贫困,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应用场景
在现代社会中,“食不果腹”虽然不像古代那样普遍,但仍然存在于一些贫困地区或在某些特殊时期。例如:
-
自然灾害:在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后,灾区人民可能面临“食不果腹”的困境,急需救援物资。
-
经济困难:在经济萧条或失业率高企的时期,一些家庭可能因为收入减少而无法维持基本生活。
-
战争与冲突:在战争或冲突地区,物资供应中断,居民常常面临“食不果腹”的状况。
-
社会问题:在一些城市边缘或贫困地区,存在着“食不果腹”的现象,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关注并提供帮助。
相关话题
-
扶贫工作: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确保每个公民都能“脱贫致富”。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许多地区的“食不果腹”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
粮食安全:全球范围内,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确保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的稳定,是避免“食不果腹”现象的关键。
-
社会公平:如何在社会发展中确保公平分配资源,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导致部分人群“食不果腹”,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
慈善与公益:许多慈善组织和公益活动致力于帮助那些“食不果腹”的人群,通过提供食物、教育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避免未来更多人“食不果腹”的长远之计。
通过了解“食不果腹”的典故和现代应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刻含义,还能意识到在当今社会中,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和政策来减少乃至消除这种现象,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