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废具作: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百废具作: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百废具作”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尚书·周书·无逸》。原文中提到:“周公成文武之业,百废具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公继承了文王和武王的遗志,百事俱兴,各种事业都开始兴办起来。这里的“百废”指的是各种荒废的事务,“具作”则是指全部开始进行。
意思解释
“百废具作”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在经历了长期的荒废或停滞之后,各项事业、工作或建设活动全面展开、蓬勃发展的状态。它不仅指的是物质层面的恢复和建设,也包括文化、教育、经济等各方面的复兴。
应用场景
-
经济复苏:在经历经济危机或战争之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重新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复工、市场活跃等,都可以用“百废具作”来形容。
-
文化复兴:当一个地区或国家经历了文化断层或衰落后,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教育改革、文艺复兴等方式,文化事业重新焕发活力。
-
灾后重建:在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之后,灾区的重建工作全面展开,生活秩序逐渐恢复。
-
企业转型:企业在经历了经营困难或转型期后,重新调整战略,业务全面开展,呈现出新的生机。
相关话题
-
历史上的百废具作:例如,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百废具作,国力大增;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经历了短暂的衰落,但随后在唐德宗时期,百废具作,文化艺术再次繁荣。
-
现代中国的百废具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改革、科技创新等领域都呈现出“百废具作”的景象。
-
个人生活中的百废具作:个人在经历了失业、疾病或其他重大变故后,重新振作,生活各方面开始恢复和发展。
-
全球视野下的百废具作:如二战后的欧洲各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经济迅速恢复,呈现出“百废具作”的态势。
“百废具作”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断追求进步和复兴的精神。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启示,激励人们在困境中重新站起,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