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奉为圭臬:典故与应用

奉为圭臬: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奉为圭臬”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测量工具。圭和臬都是古代用来测量日影以定时和方位的工具。圭是一块长方形的石板,竖立在地面上,用来测量日影的长度;臬则是一根立柱,用来测量日影的方向。古人通过观察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和方位,因此圭臬被视为标准和准则。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凡兵法,孙子十三篇,吴起所著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黄石公三略,管子兵法,墨子兵法,商君书兵法,魏公子兵法,齐孙子兵法,晏子兵法,楚兵法,凡十三家,百八十篇。”其中提到“兵法”被奉为圭臬,意指这些兵法被视为军事行动的最高标准。

意思

“奉为圭臬”的意思是把某一事物或某人的言论当作标准、准则,奉为最高的指导原则。用以形容对某事物的极度推崇和遵循。

应用场景

  1. 学术研究:在学术界,经典著作或权威学者的理论常常被奉为圭臬。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经济学界被视为经典理论,许多学者在研究时都会以其为基准。

  2. 法律界:法律条文和判例法在司法实践中被奉为圭臬。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常常会参考既有的法律条文和判例来做出判决。

  3. 企业管理:一些企业会将成功企业家的管理哲学或书籍奉为圭臬,如《基业长青》等书籍被许多企业家视为管理的指南。

  4.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将某些名人名言或传统智慧奉为圭臬,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视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相关话题

  • 文化传承:中国文化中,许多成语和典故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这些典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

  • 语言的演变:成语的使用和演变反映了语言的动态发展,许多成语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新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 教育与学习:在教育中,教师常常会引用经典成语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 社会规范: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体现。通过成语,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道德、行为的期许。

总之,“奉为圭臬”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对权威、标准和准则的尊重与遵循。在现代社会中,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圭臬”,并以此为标准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