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驾越毂:典故与文化内涵
燕驾越毂:典故与文化内涵
典故与出处
“燕驾越毂”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燕驾越毂”,但后人根据鹏鸟的形象,引申出了这一成语。
意思
“燕驾越毂”中的“燕”指的是燕国,“越”指的是越国,“驾”指的是车辆的驾驶,“毂”指的是车轮的中心。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燕国和越国相距遥远,驾车从燕国到越国需要跨越巨大的距离,象征着远距离的旅行或迁徙。
应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燕驾越毂”常用来形容距离遥远、旅程漫长或迁徙的艰辛。例如:
- 描述一个人从北到南的长途旅行:“他从北京到广州,真是燕驾越毂。”
- 比喻某项事业或计划的实施过程漫长而艰难:“这个项目从立项到完成,简直是燕驾越毂。”
相关话题
-
古代交通工具:在古代,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船只。马车的构造和使用在《周礼》等典籍中有详细记载。马车的轮子中心即为“毂”,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地理文化:燕国和越国在古代中国地理上分别位于北部和南部,代表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燕国以其严寒和勇武著称,而越国则以其温暖湿润和精致的文化闻名。
-
迁徙与文化交流:古代的迁徙不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文化的交流。通过长途旅行,南北文化得以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文学中的象征:在中国文学中,鹏鸟的形象常被用来象征志向高远、追求自由的精神。“燕驾越毂”也因此被赋予了追求理想、勇于探索的象征意义。
-
现代交通与旅游: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燕驾越毂的距离在今天看来已经不那么遥远,但其象征意义依然存在。现代人通过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体验着古代人难以想象的便捷,同时也继承了那种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
通过“燕驾越毂”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的交通和地理知识,还能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远行、迁徙和追求理想的深层理解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