嵚崎磊落:典故与内涵
嵚崎磊落:典故与内涵
典故与出处
“嵚崎磊落”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中。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嵚崎磊落”用来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气节卓绝。杜甫通过这一词汇,表达了对那些轻浮浅薄之人的不屑,同时赞扬了那些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的文人。
意思
“嵚崎磊落”本意指山石嶙峋、突兀不平,引申为人的品格高尚、正直不阿,具有坚毅不屈的精神。具体来说,“嵚崎”指的是山石的突兀,“磊落”则形容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合起来,这四个字描绘了一个人外表坚毅、内心光明、品行端正的形象。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嵚崎磊落”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例如,杜甫在《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里的“嵚崎磊落”正是对韦左丞品格的赞美。
-
日常生活:在现代汉语中,“嵚崎磊落”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高尚品格的人。例如,一个人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可以被称为“嵚崎磊落”。
-
政治与社会评论:在评论政治人物或社会事件时,“嵚崎磊落”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复杂环境中依然保持清廉、正直的官员或公众人物。
相关话题
-
古代文人的品格:古代文人往往以“嵚崎磊落”自许,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屈的精神。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世俗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在当今社会,“嵚崎磊落”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这种品格?
-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如何通过“嵚崎磊落”这样的词汇来传达?
-
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嵚崎磊落”的精神?这种精神对社会进步有何意义?
通过对“嵚崎磊落”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能反思现代社会中个人品格的塑造与社会责任的承担。希望通过这篇博文,能够让更多人理解并欣赏这一富有深意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