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醉金迷:奢华与迷醉的双重世界
纸醉金迷:奢华与迷醉的双重世界
典故与出处
“纸醉金迷”一词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描述了长安城中奢华的生活场景,纸醉金迷正是用来形容这种奢靡的生活状态。
意思
“纸醉金迷”形容生活极度奢华、迷醉于物质享受的状态。纸,指的是纸张、书籍等文化象征;醉,指的是沉醉于酒色财气;金迷,则是指金钱、财富的迷惑。合起来,这四个字描绘了一种沉溺于物质享受,忘记了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应用场景
-
历史剧情:在描述古代帝王将相的生活时,常用“纸醉金迷”来展现他们的奢华生活。例如,电视剧《甄嬛传》中,宫廷生活中的奢华宴会、华丽服饰等场景。
-
现代社会:在描述现代富豪、明星的生活时,也常用此词。例如,某位明星的豪宅装修得金碧辉煌,生活奢侈,媒体可能会用“纸醉金迷”来形容。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中,作者可能会用“纸醉金迷”来批判社会上的浮华与虚伪。
相关话题
-
奢华与简朴:讨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与简朴生活的回归。奢华生活虽然令人向往,但也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忘记生活的本质。
-
物质与精神:探讨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可能会导致精神空虚,而适当的物质享受可以提升生活质量。
-
历史与现实:通过历史上的“纸醉金迷”现象,反观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思考消费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
文化与道德:讨论奢华生活是否与传统文化中的节俭、勤劳等美德相悖,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道德底线。
“纸醉金迷”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无论是古代的帝王将相,还是现代的富豪名流,都应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保持内心的清醒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