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家道小康: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家道小康: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家道小康”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子路篇》。在《论语》中,子路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孔子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又问:“敢问其次?”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路再问:“敢问其次?”孔子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里的“硁硁然小人哉”指的是那些虽然品行不高尚,但至少能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由此引申出“家道小康”,意指家庭生活条件虽然不富裕,但衣食无忧,生活安定。

意思

“家道小康”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家庭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既不贫困也不富裕,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生活质量较为舒适。具体来说,小康家庭通常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子女教育有保障,医疗条件较好,生活环境安全舒适。

应用场景

  1. 政策制定:在中国政府的政策制定中,“小康社会”是重要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家道小康”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例如,当朋友问起生活如何时,回答“家道小康”意味着生活虽然不奢华,但也无后顾之忧。

  3.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家道小康”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背景。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虽然贫穷,但他的梦想是“家道小康”,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普遍心态。

相关话题

  • 小康社会建设: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明,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 城乡差距:尽管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小康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 可持续发展:在追求小康生活的同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

  • 教育与小康:教育是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家庭的未来发展。

  • 健康与小康:健康是小康生活的基础,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实现全民小康的关键。

总之,“家道小康”不仅是一个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衡量标准。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关注和政策的导向。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更多家庭达到并超越小康水平,将是中国社会持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