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典故与出处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句成语出自清代小说《红楼梦》。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贾宝玉与薛蟠发生争执,薛蟠气急败坏地说:“我可不是那等好性儿,‘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句话描绘了仇人相遇时那种特别愤怒、眼红的情景。
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仇人相遇时,彼此的仇恨会更加激化,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敌意。形容仇人见面时那种特别的愤怒和仇视情绪。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戏剧或电影中,常用来描写仇人相遇的紧张气氛。例如,在武侠小说中,两个宿敌在决战前相遇,彼此的眼神中充满了仇恨。
-
日常生活: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自己不喜欢或有过节的人时,也会用这句话来形容那种特别的愤怒和不快。例如,两个曾经有过商业纠纷的商人再次见面时,可能会有这种感觉。
-
历史事件:在历史上,敌对国家或敌对派系的领导人见面时,也会用此来形容双方的敌意。例如,古代战争中的敌对双方将领在战场上相遇。
相关话题
-
仇恨心理:仇恨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往往源于伤害、背叛或利益冲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仇恨可以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身体健康。如何化解仇恨,实现和解,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和解与宽恕:在许多文化中,和解与宽恕被视为高尚的品质。通过宽恕,仇人可以化解仇恨,实现内心的平静。一些宗教和哲学也提倡宽恕,如基督教的“以德报怨”。
-
法律与道德:仇恨行为在法律上可能构成犯罪,如报复性伤害或谋杀。法律体系旨在保护社会秩序,防止仇恨行为的泛滥。同时,道德教育也强调宽容和理解,减少仇恨的产生。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仇恨和宽恕的态度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报仇被视为荣誉,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宽恕被视为美德。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有助于理解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
-
文学与艺术:仇恨和复仇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现代电影中的复仇故事,仇恨的描绘总是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对“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一成语的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其字面意思,更深入理解了仇恨心理、和解的必要性以及文化差异对仇恨和宽恕态度的影响。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宽容,减少仇恨的产生,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