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人琴俱逝:典故与文化内涵

人琴俱逝:典故与文化内涵

典故与出处

“人琴俱逝”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讲述的是西汉时期的音乐家司马相如与其妻子卓文君的故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颇为著名。相传,司马相如晚年病重,卓文君亲自为他弹奏《白头吟》,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情和不舍。司马相如去世后,卓文君将他生前所弹的琴焚毁,表达了“人琴俱逝”的悲伤之意。此典故最早见于《汉书·司马相如传》。

意思

“人琴俱逝”直译为“人和琴都已逝去”,引申为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已经结束,常用来形容一种物是人非、往事如烟的感慨。具体来说,它表达了对逝去的亲人、朋友或美好事物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诗词、小说中,作者常用“人琴俱逝”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或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例如,诗句“人琴俱逝,空留余音绕梁”。

  2. 日常生活:当人们谈及已故的亲友或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语。例如,“自从他去世后,家里的欢声笑语也随之人琴俱逝。”

  3. 音乐界:在音乐界,这个词语也常被用来形容音乐家或乐器的消逝,如“大师的琴声已人琴俱逝,留下的是无尽的怀念。”

相关话题

  • 音乐与情感: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媒介,常常与人的情感生活紧密相连。通过音乐,人们可以表达爱、思念、悲伤等复杂的情感。“人琴俱逝”正是这种情感的极致表达。

  • 文化传承: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不仅是爱情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中对音乐、文学和爱情的崇高追求的体现。他们的故事在后世被广泛传颂,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情感和艺术的重视。

  • 时间与记忆:这个词语也引发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记忆的思考。时间无情地带走一切,但记忆却能让逝去的人和事在心中永生。

  • 艺术与生命:艺术作品往往是生命的延续,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生命的意义。“人琴俱逝”提醒我们,艺术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生命的记录和情感的传承。

  •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人琴俱逝”也被用来描述一些现代的离别或结束,如公司解散、团队解散等,表达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通过“人琴俱逝”这个词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共鸣。它不仅是文学上的一个典故,更是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提醒我们珍惜当下,铭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