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比肩:典故与应用
接踵比肩: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接踵比肩”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了楚汉争霸时期的一段历史。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诸侯纷纷前来归附,场面之盛大,以至于“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大破秦军,项羽遂称霸,诸侯皆从壁上观,项羽乃令军中曰:‘凡我同盟者,皆以万人为前驱,接踵比肩,争先恐后。’”这里的“接踵比肩”描述了诸侯军队争相归附项羽的盛况。
意思
“接踵比肩”形容人多拥挤,接连不断地跟随或追随。字面意思是脚跟紧接肩膀,形容人群密集,争先恐后。
应用场景
-
历史场景:在历史上,常用于描述战争或重大事件中人群的聚集。例如,古代的朝会、祭祀、庆典等场合,官员和民众云集,场面热闹非凡。
-
现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接踵比肩”常用于描述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春运期间的火车站、节假日的旅游景点、商场的促销活动等。例如,“春节期间,火车站人山人海,接踵比肩,简直寸步难行。”
-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此成语来描绘热闹的场景或突出人物的拥护者之多。例如,“他一出场,粉丝们接踵比肩,欢呼声响彻云霄。”
相关话题
-
人群心理学:研究人群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如群体心理、从众行为等。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公共场所,防止踩踏等事故。
-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者需要考虑到人流量,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避免人群过度拥挤,确保安全和舒适。
-
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中,热闹、繁华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人们往往希望场面热闹,体现出“接踵比肩”的盛况。
-
社会管理: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需要在重大活动或节假日期间做好人流疏导工作,确保公共安全。
-
历史与文学:通过了解古代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丰富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
总之,“接踵比肩”不仅是一个描述人群密集的成语,更是中国文化中对热闹、繁荣的向往与追求。它在历史、文学、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