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半壁山河:典故、出处与应用

半壁山河: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半壁山河”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布衣缊袍岂足惜,但见君子宜求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其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描绘了安禄山叛乱时,战鼓声响彻大地,惊扰了宫廷中的歌舞盛宴,象征着国家动荡、半壁江山沦陷的悲凉景象。

意思

“半壁山河”通常用来形容国家或地区在战争或灾难中遭受重创,仅剩下一半的领土或力量。它的含义不仅限于地理上的分割,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国破家亡、人心惶惶的悲痛和无奈。

应用场景

  1. 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更替或外族入侵时,都会用到“半壁山河”来描述当时的局势。例如,南宋时期,北部领土被金国占领,南宋仅据有半壁江山。

  2.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半壁山河”常被用来渲染悲壮的氛围,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时,蜀汉仅据有西南一隅,常被描述为“半壁山河”。

  3. 现代语境:在现代社会中,“半壁山河”也被用来比喻企业、组织或个人在遭遇重大挫折后,仅剩一部分力量或资源的情况。例如,某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失利,仅保留了部分市场份额。

相关话题

  • 国难与复兴:讨论中国历史上多次国难后如何重建和复兴,如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家建设。

  • 文化传承:探讨如何在国难中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防止文化断层。

  • 个人与国家:个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选择与责任,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和奋斗。

  • 和平与战争:反思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伤害,倡导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 文学与历史: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感受古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情与无奈。

“半壁山河”不仅是一个文学意象,更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国难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国家的安危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励我们珍惜和平,努力奋斗,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山河。通过对“半壁山河”的理解,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