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和岁稔:古语中的丰收与安宁
时和岁稔:古语中的丰收与安宁
典故与出处
“时和岁稔”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常见于《诗经》和《左传》等经典文献中。《诗经·小雅·甫田》中有“时和岁丰,民乐其生”,这里的“时和”指的是天时和顺,“岁丰”则指的是年成丰收。《左传·昭公二十年》也有“时和岁稔,民无饥色”,同样表达了天时和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景象。
意思
“时和岁稔”中的“时”指的是时节、季节,“和”指的是和顺、和谐,“岁”指的是年成,“稔”则指的是丰收。合起来,“时和岁稔”描述的是一个天时和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状态。
应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时和岁稔”常用于描述国家或地区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的场景。例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领导人可能会用“时和岁稔”来形容过去一年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用此词来描绘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可能在祝福朋友或亲人时使用此词,表达对他们生活美满、事业顺遂的美好祝愿。
相关话题
-
农业与丰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丰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时和岁稔”不仅是农业丰收的象征,更是社会安定的标志。
-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自然界的和顺与人类社会的和谐是相互影响的。“时和岁稔”体现了这种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文化传承:这一成语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历史和传统的重视。通过这些古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农业的地位有所变化,但“时和岁稔”仍然被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社会发展的祝福。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仍然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可持续发展。
-
文学与艺术:在文学作品中,“时和岁稔”常常被用来描绘理想化的社会状态或作为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在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中,这一主题也常被表现,象征着和平、繁荣和幸福。
总之,“时和岁稔”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追求和谐、丰收与安宁的愿望始终是人类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