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然道貌: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岸然道貌: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岸然道貌”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想,而“岸然”则形容一种庄重、严肃的态度。到了唐代,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写道:“愿,吾与之共学于京师,吾师道也,吾岸然道貌。”这里的“岸然道貌”用来形容李愿的外表和行为表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范。
意思
“岸然道貌”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外表庄重、严肃,言行举止表现出一种道貌岸然的姿态,往往带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或伪装的意味。它既可以是褒义词,赞扬某人品行端正,也可以是贬义词,讽刺某人虚伪做作。
应用场景
-
褒义应用: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学术会议、政府报告会等,主持人或发言人可能会被描述为“岸然道貌”,以示其庄重和权威。例如:“今天的主讲人以其岸然道貌的风范,赢得了全场的尊重。”
-
贬义应用:在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发现某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时,可能会用“岸然道貌”来讽刺。例如:“他平时一副岸然道貌的样子,但私底下却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相关话题
-
道德与伪善:讨论“岸然道貌”时,常常会涉及到道德与伪善的问题。现代社会中,如何辨别真诚与虚伪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常常通过行为与言语的一致性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品质。
-
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外在的礼仪和内在的道德修养,“岸然道貌”正是这种文化的外在表现之一。探讨这一词语,也是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礼仪观。
-
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获得认可或利益,可能会刻意装扮成“岸然道貌”的形象。这种现象在政界、商界乃至娱乐圈都屡见不鲜,引发了关于社会诚信和人际关系的广泛讨论。
-
心理学角度:从心理学角度看,“岸然道貌”可能反映了某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或对社会地位的渴望。心理学家可能会研究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总之,“岸然道貌”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中国文化中道德、礼仪、社会现象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仅要看其外表,更要关注其内在的真实品质。通过对这一词语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并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