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成名:科举时代的荣耀
及第成名:科举时代的荣耀
典故与出处
“及第成名”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盛行于唐宋时期。通过科举考试,士子们可以“及第”,即通过考试,获得功名,从而进入仕途,实现个人抱负和家族荣耀。其中,“及第”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各个级别,如乡试的举人、会试的贡士和殿试的进士。
意思
“及第成名”在字面上理解为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名声和地位。具体来说,“及第”指的是考试合格,“成名”则意味着通过考试获得了社会认可和名望。在古代,这不仅是个人学识和才华的证明,更是家族荣耀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应用场景
-
历史典故:在历史上,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轼等,他们不仅在科举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还在文学、政治等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
文学作品:在古典小说中,如《儒林外史》,描写了许多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故事,体现了“及第成名”的渴望和艰辛。
-
现代用法:虽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及第成名”这一词汇仍被用来形容通过某种考试或竞争而获得成功和名声。例如,现代的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都可以用“及第成名”来形容那些通过考试而改变命运的人。
相关话题
-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隋唐到清末,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每次改革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政治变革。
-
科举与教育: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影响深远,它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同时也造成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
科举与社会流动:科举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条上升的通道,打破了世袭贵族的垄断,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强。
-
科举与文学:许多科举出身的文人成为文学大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科举制度下士子心路历程的记录。
-
科举的废除与影响: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推行新式教育,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和选官制度的重大转型。
“及第成名”不仅是古代士子追求的目标,更是中国文化中对个人奋斗和社会认可的深刻体现。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知识、才华和品德的重视,也体现了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传统美德。尽管科举制度已成历史,但其精神和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